在20世纪80年代,青岛率先于全国范围内提出并推行了品牌战略,开辟了一条从“品牌产品”到“品牌企业”,再到“品牌产业”、“品牌经济”,最终成就“品牌城市”的独特发展路径。这一战略促进了工业品牌对服务业和农业品牌创建的引领作用,实现了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品牌间的和谐并进与共同发展。
提早布局、提前谋划,作为国内最早打响品牌战的城市,青岛在80年代种下的种子,终于在2000年代开花结果。2005年,于北京市举办的“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及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”上,青岛市荣获了“中国品牌之都”的殊荣,这一荣誉标志着青岛市在“品牌之都”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进展。从此之后,人们谈论青岛的时候,就会想起“中国品牌之都”这个称号。而伴随着品牌之都的殊荣,青岛也成长起来了海尔、海信、青岛啤酒、澳柯玛等一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响当当的品牌。以海尔集团为例,即便是在2024年白色家电市场已经饱和的今天,还是能够拿下全球营收4016亿元,同比增长8%的好成绩。时间进入2020年代的今天,虽然跟大部分国内城市相比,青岛在品牌方面还是具有优势的,但这个优势已经岌岌可危!以远在南国的深圳市为例,城市建市时间远远短于青岛,几乎全部由外来人口组成,能够在短短时间内生长起来以华为、大疆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牌,不得不让青岛人陷入深思。面对这样的现状,品牌之都青岛也并非站在过去的辉煌历史中不思进取,而是大胆提出了“学深圳赶深圳”的口号。
只是,口号提出来了也有好多年了,青岛真的赶上深圳了吗?相信每一个青岛人心里面都有一杆秤!根据现有的数据显示,青岛经济并未实现追赶并超越深圳的愿景,也未能成为第二个深圳,反而与深圳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。目前,青岛在经济各方面与深圳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距。青岛原先设定的赶超深圳、成为第二个深圳的目标,现在看来,基本上难以实现。
知易行难为何青岛,一个地理位置优渥、经济发展条件得天独厚,且曾怀抱宏伟发展目标的地方,其经济发展却未能如预期般崛起?又为何它与追赶深圳的壮志渐行渐远?究其根本,在于创新能力上的欠缺。深圳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蓬勃向前,得益于其对创新的深度依赖,尤其是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强力驱动,这使得深圳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核心,也是它跻身全国四大一线城市、展现中国经济无限活力的关键所在。反观青岛,创新能力明显滞后,经济发展未能紧密围绕科技创新与技术革新展开,这正是青岛经济缺乏活力、难以飞跃的症结。此外,青岛经济创新力的缺失与活力的不足,还与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滞后紧密相关。以互联网行业为例,青岛很多中小型创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,几乎都在围绕海尔、海信这种早就长起来的大企业生存,就像是依附在巨鲸上的藤壶。在企业发展方面没有清晰规划,甚至抱着“干一天是一天的想法”,难以成长起来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被感动 | 同情 | 囧囧 | 愤怒 | 和谐 | 悲剧 | 高兴 | 打酱油 |